关于本方言拼音输入项目的宗旨

本项目致力于推广方言拼音输入。为什么要推广方言拼音输入?本文将详细阐明这项事业的动机和理念。

在正文开始之前,先定义本文语境下的词义。在当代中国大陆语境中,“汉语”常常用于指代「现代汉语普通话」这一门改造自当代北京官话的人造语言。而本文语境中有以下定义:

  1. “汉语”是一个语族,即与“日耳曼语”、“斯拉夫语”等涵义相同,包含多门独立语言。
  2. 汉语族下有多个语支,包括官吴粤闽晋湘客赣徽平,因不可互通而视作独立语言,其各有专属的ISO国际标准号,即“一种汉语”或“一门汉语”。例如“吴语是一门汉语,ISO 639-3标准号为wuu”、“客家话是一门汉语,ISO 639-3标准号为hak”,含义等价于“俄语是一门斯拉夫语,ISO 639-3标准号为rus”、“西班牙语是一门罗曼语,ISO 639-3标准号为spa”。
  3. 一门汉语下的各个方音,“广州话”、“泉州话”、“苏州话”是这门汉语下的一门方言。例如“北京话是一门官话方言”、“广州话是一门粤语方言”、“上海话是一门吴语方言”。

综上,传统语境下的“汉语方言”包括“粤语”、“闽南语”、“吴语”等,在本文语境下均为“一门汉语”,同理,普通话是官话的一门方言;客家话是一门语言;梅县话是客家话的一门方言,如此类推。本文将先阐述当下中国人语言能力的现状,分析其成因,再说明其危害,最后引出本文中心,说明此项目的动机和宗旨。

当下国人的语言能力和当代汉语现状

我们先回顾一个基本概念,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分为四部分:听、讲、读、写。如果一个人对于一门语言只会听、讲,而不识读、写,则我们称之为标准意义上的文盲,对一门语言的掌握不完全。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识字率大幅提高,人人除了听、讲自己母语汉语的能力之外,还因为接受基础教育而掌握了汉语普通话的听、讲、读、写能力。但这种仅提供普通话单语教育模式也直接带来了一个问题:即按照刚才的定义,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母语实际上仍处于一种“文盲”状态,但对汉语普通话反而全面掌握。这种异象正是国人的语言能力现状。这种非自然状态启动了全中国人的“语言迁移”过程,并因此导致了全中国各地语言文化的衰退,大量地区面临文化断代的危险。一方面,这个“语言迁移”过程随着越来越频繁的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而不断加速。另一方面,此非自然状态还引发了各种令人担忧的社会思潮。这些有害的观念思潮在母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不断传播加强,反过来又加重了语言迁移和文化衰退的过程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根据一个2017年的非权威调查《6 ~ 20 岁熟练运用方言人群比例》,部分地区如南宁、苏州的青少年本土语言掌握程度极低,本地语言濒临灭绝。尽管此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,但足以反映一个既定事实: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化正在全面加速衰退,必须人为干预此过程以防止文化断代

在中国古代,因为教育不普及导致的识字率低下且信息交流不频繁,普通大众只会听、讲自己的母语汉语,无其他语言能力,因此对母语的掌握度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。新中国后因为有拉丁化的汉字,中国人可以直接根据普通话的发音学识汉字,紧随着学会普通话写作能力。然而,我国的基础教育仅让国人对普通话有全面掌握,对自己的母语的教育却全面缺失。这种教育缺失直接带给大众一种错觉,即自己的母语不具有读、写功能,只有普通话才具有完整的听、讲、读、写功能(在中国的一统制教育模式下,学生容易本能地以为一门知识学校没有教即是不存在)。这种错觉进一步带来了以下错误观念:

  1. 将自己的母语汉语视为“方言”,将普通话视为“语言”,不能意识到两者实际上的平等关系。
  2. 认为汉语书面语=普通话(北京官话)书面语,不知道实际上所有汉语(吴粤闽晋湘客赣徽平)均可以有自己的正式书面语。
  3. 认为拼音=普通话拼音,不知道实际上汉语拼音只是普通话的一种罗马化方案,所有汉语均可以有自己的拼音。

在以上认知误区的驱动下,又产生了以下的有害观念和思潮:

  1. 因缺乏认知而对自己的母语产生自卑感,认为自己的母语不能登大雅之堂,且将自己的母语口音视为耻辱寻求摆脱。
  2. 结合上条,民间产生对他人的“语言歧视”思潮,加重了对地方语言文化的压迫,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小学“讲普通话做文明人”的暴力推普行为。
  3. 语言沙文主义和文化达尔文主义盛行,进一步产生“方言灭绝是历史必然趋势”等类法西斯主义思潮,以及“外来人士不入乡随俗反强迫本地人讲普通话”等的类殖民主义思潮。
  4. 第2、3条形成恶性循环,加速本土语言文化衰亡,同时以上思潮扩散到其他领域,影响社会道德体系。

这种错误观念的流行固然可以归咎于官方长期的误导性宣传,例如偷换概念将“普通话”这一门方言来取代“汉语”这个语族概念,对外的“汉语水平考试”实质上是“普通话水平考试”等;也可以归咎于民间自觉度的缺失和其他原因,但最重要原因还是母语教育的缺失。为什么无法推行母语教育?根本原因之一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。普通话的成功推广普及离不开其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统一正字标准和对应的拉丁化方案(普通话拼音)。中华民国教育部在1923年通过了以北方官话的白话文为标准的国语正字方案,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继承了国语的正字系统,于1958年通过了普通话拼音方案。正是因为统一规范的正字方案和对应的拉丁字母转写方案,新华字典才可以修订,普通话才得以写入小学语文教材中,于全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和推广。目前大部分汉语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字方案和拼音方案,前提条件不满足,因此也无法编写字典和教材进行教育普及。因此,当下中国各地方言的首要任务是:确立统一的正字方案,然后制定对应的拼音方案,再据此编写字典和教材,建立齐全的基础设施以用于下一步教育推广。

那么,输入法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?

推动方言拼音输入普及的意义

再回顾本文一开头的概念,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分为听讲读写四个方面。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前,人的写字仅限于纸笔。计算机普及后,拼音输入因为方便易用,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新型写字方式。然而,拼音输入和传统的写字方式相比有一个关键区别:其输入过程始于正音,终于正字。也就是说,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的过程中,其实是先经历了“说”该语言的过程,再输出该语言的正字。也就是说,每当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时,都是在锻炼自己这一门语言“说”的能力

那么,相比于五笔这种基于汉字笔画字形的输入方式,拼音输入的这个特征带来了什么影响?先来看一下目前拼音输入法的市场状况。出于无盈利空间等原因,当下除了Google有提供粤拼输入法(其实际使用体验也较差)之外,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仅有普通话拼音输入法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国人受限于选择面,每日都被迫通过拼音打字反复锻炼强化自己的普通话,而荒废了自己的母语汉语。这也加速了上文所说的语言迁移的过程。但换个角度来看,我们也可以利用拼音输入法的这个特征,来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:

  1. 通过推动汉语方言拼音输入,拉动各地汉语的正字化进程和拼音方案统一化标准化进程。
  2. 通过各地汉语正字化和拼音方案统一化,推动各地汉语的字典、教材编写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。
  3. 提供完善的汉语方言的拼音输入软件服务,满足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语输入的需求,免于被迫使用普通话拼音输入的困境。
  4. 通过汉语方言拼音输入,提供一种学习锻炼汉语能力的方式。令非母语者也能通过拼音打字来方便地锻炼自己的本地话口语能力,帮助外来人士融入当地社会文化。

我们以一个的例子来表达我们的愿景,我们希望国人在和老乡亲戚聊天时都不用屈就于在微信里打“你现在在哪里?”,而是:

最后,感谢在本事业中作出贡献的各位民间有识之士,详细名单请见关于页面。